新华网银川8月19日电(记者杜晓明、孙波、曹健)位于祖国大西北贺兰山麓的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曾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军工配套小厂。
短短十几年,他们立足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主导产品90%以上销往欧美、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钽丝占世界市场的60%,综合质量水平和市场占有量居世界第一位;钽粉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位居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全球同领域的领跑者。
中色东方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骄绩:大到风云一号、二号人造卫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座核反应堆、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枚运载火箭,小至松下、西门子、三星、摩托罗拉、IBM等国际知名品牌都含有他们的产品和技术。
目前,他们正在参与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国产大飞机、航天、太阳能等相关技术与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国内外业界评价他们是——“东方崛起的一个世界级企业”。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中色东方的发展史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开拓史。
1965年,根据国家战备需要,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数百名学有所成的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怀着报效祖国、报效中国核工业和航天航空事业的一腔热血,告别首都北京,来到满目荒凉的贺兰山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史。
他们在风沙弥漫、寸草不生的恶劣环境中,战胜种种困难,硬是用青春和热血为我国高科技和国防事业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壮举,曾经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表彰,在企业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有着“企业活词典”之称的退休老厂长吴瑞荣感慨万千:“正是这一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岁月,使中色东方铸就了‘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企业精神,后来这一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但自主创新——这个企业的核心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然而,谁能想到,当初这家企业振翅腾飞时是怎样的沉重而艰难?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军转民”的战略实施,军工任务锐减,1981年他们仅拿到了250克钽粉的订单,尔后连续3年,工业总产值徘徊在千万元左右,企业从荣誉的顶峰一下跌入了低谷。就在这期间,3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流失,大批干部申请调动,企业一度面临倒闭的危险。
当时国内钽粉年需求量不到10吨,而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却高达600吨至800吨。要让企业再创辉煌,增强发展后劲,必须要把自己几十年来在主导产品方面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钽粉、钽丝方面大做文章。中色东方决定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问题是这条路到底应该怎么走?他们想到了技术引进,想到了合资。可严酷的现实回答他们——此路不通!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名厂领导带领几名技术人员到日本考察访问,一家跨国公司竟然在生产线30米外划了一道白线,不准他们越雷池半步;一些外国客商在商务活动中拒绝看他们的产品样品甚至不屑与他们交换名片;当他们向当时国际上钽制品两大巨头之一的德国卡博特公司提出引进技术的要求时,被后者傲慢地拒 得知这些消息后,中色东方的职工们尤其是技术人员被激怒了:“我们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拿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扬眉吐气!”
钽粉的特性是比容越高,技术含量就越高,价格越昂贵。当时,国际市场上的钽粉已向高比容和超高比容方向发展,对钽粉比容的要求标准是1.7万至2.3万,而我国的钽粉比容只能达到8000左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20年……
中色东方决心向这个差距挑战!1991年10月,一场改变企业命运的决战打响了。
“靠‘外援’行不通,逼得我们只能自主创新,当年的技术人员憋着一股劲拚命也要拿下高钽粉技术的高地!”回忆起当年的决战历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副厂长的何季麟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何季麟带领一批科研人员组成攻关小组,钻进简陋的实验室里。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取得了上万个技术参数。半年时间过去了,1.7万至2.3万高比容钽粉终于研制出来并向外商发去了样品。
喜讯接踵而来,高比容钽粉一次性通过外国客户检验,当年出口5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钽粉出口零的突破。1994年,科研人员又研制出钽丝生产连续拉拔的先进工艺,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次年,出口钽丝2.56吨,实现了我国钽丝出口“零”的突破。
从1993年开始,企业销售额连续8年以45%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按照“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的方略,中色东方产品的科技含量始终处于世界最前沿。
绝了:“我们绝不会在世界的东方培植一个自己的竞争对手! 得知这些消息后,中色东方的职工们尤其是技术人员被激怒了:“我们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拿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扬眉吐气!”
从1993年开始,企业销售额连续8年以45%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按照“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的方略,中色东方产品的科技含量始终处于世界最前沿。
目前,中色东方拥有60多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0多项,并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产品。他们研制的商品级钽粉已达到15万超高比容,研究水平则达到25万超高比容的世界顶尖水平;细径钽丝由原来的直径0.4毫米提高到目前比头发丝还细的0.06毫米,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准。
正是凭借着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占领竞争制高点,中色东方成为世界钽铌核心技术的领跑者。
掌握核心竞争力,掌控国际话语权
“尽管中色东方跃升为钽铌产业世界两强企业,但与世界钽铌行业的另一大巨头美国斯达克公司相比,中色东方在参与矿产资源开发、资本运作、发展下游产业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尽快弥补这个差距,掌控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公司董事长张创奇并不满足“两强争霸”现状。
总经理钟景明认为,钽铌铍属稀有金属,受原料、应用领域、产品价格等影响,全球市场需求总量和发展空间有限,仅仅依靠钽铌铍产业,即使做到独霸全球,也很难进一步把销售额和资产规模做大做强。
根据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材料的重大决策,中色东方决定在对钽铌铍优势产业固本强基的同时,利用企业的产业、人才和研发优势,跳出钽铌铍行业,启动与自身产业关联度高的高科技新材料产业,在3至5年内实现资产过百亿元、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目标。
过“双百”的底气从何而来?中色东方早在10年前就未雨绸缪,研发、储备了一批高科技新材料项目,并已具备了产业化的水平。2008年初,中国中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重组中色东方,企业新增可用发展资金超过50亿元。
于是,一批对企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强有力支撑作用的高科技项目迅速实施:3000吨钛及钛合金熔炼加工项目、1.6万吨特种高强度微合金钢炉料、8000吨铍青铜……中色东方大手笔投入30多亿元连续开工了7个项目。
有人将此比作是中色东方的“二次创业”,也有人称这是“再造一个中色东方”。
记者在企业几天的采访中,扑面而来的是“刃料级碳化硅研磨材料”、“高性能球型氢氧化镍”、“铍铜板带材”、“高纯铌材”等一个个生僻的专业名词。但总经理钟景明和副总经理李彬、陈林等人的表述和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的重大价值和发展前景。
刃料级碳化硅研磨材料是先进的大型集成电路硅片和高品质太阳能电池硅片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全球需求量飞速上升。中色东方这条3万吨生产线建成后,其技术和装备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球最大的刃料级碳化硅研磨材料生产基地。
铍铜被称为“弹性材料之王”,具有导电性强、耐腐蚀等特性,而当前国内70%的市场、100%的高端市场被国外垄断。“凭借多年在铍防护、技术参数等方面的经验,我们研发了国内首条高端铍铜生产线,一旦投产预示着我国铍铜生产技术与世界领先技术齐平。”
钛材在航空航天、核电、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全球钛材市场需量高达20万吨,美国最先进的波音787飞机钛材使用量达到材料使用总量的50%。环顾正在建设的总投资7.6亿元的钛材厂,钟景明告诉记者:“我们从2003年开始钛材研究,经过8年技术攻关,到今年底,钛材批量生产的梦想就将实现。”
还有,世界领先的一氧化铌技术;达到国际水准的银粉、银浆技术;铍材科研技术水平与美国、俄罗斯比肩……
“自主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只有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品牌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张创奇董事长丝毫不掩饰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咄咄逼人的气势:企业新产业的能量在未来几年持续释放,将成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我们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使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经济规模和发展后劲。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欲与巨头试比高”,敢与世界一流企业在同一层面竞争——探究中色东方崛起之路,公司领导和员工们有一条共识:人才是中色东方最宝贵的财富。
中色东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近40%,拥有宁夏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有29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200多名高级工程师。我国钽铌铍领域几乎所有的技术专家集中在这里,他们承担了我国钽铌铍领域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90%以上的产品靠自主研发成果产业化而来……
由此,中色东方成为我国唯一的国际钽铌研究中心执行委员单位,全国首批18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宁夏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经济欠发达的艰苦地区,靠什么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要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让他们有成就感,体面的工作,有尊严的生活;更要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还要不断为他们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永远站在同领域的科技前沿。”公司副总经理李彬这样诠释着企业的“人才观”。
中色东方每年都要拿出大量的资金,选派技术人员出国留学、进修、攻读学位,时刻掌握国际最新技术的动态和成果,这像磁铁般凝聚着一批身怀“绝技”的高科技人才。同时,邀请大批的国内外专家来企业讲学、交流,与国内高等院校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使一批批优秀技术人员迅速脱颖而出。
施文锋,年仅35岁就已是国内外知名的钽业专家和教授级高工,他为中国钽粉业由低比容走向高比容作出了重大贡献。业内人士评定他在国际钽业领域的“身价”为100万美元,也有企业想用几百万元的年薪“挖”走他。
“你难道没有动心?”施文锋回答:“我今天的地位是企业几代科技人员的集体智慧托起的,我是踩着他们的肩膀成长起来的,我在这里找到了荣誉感、成就感和最佳位置。我对这里的情感是任何金钱和物欲都无法替代的,我更不能靠出卖属于国家和企业的核心技术来换取自己的富华。”性情腼腆的施文锋说话掷地有声。
一批像施文锋这样事业有成的高科技人才的凝聚,成为中色东方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业内人士都知道,冶金制造工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即核心科技的突破和制造水平的提高,前者依赖高科技人才,而后者则要靠大批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在中色东方,不仅有大批高科技人才,更有着一支令人羡慕的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
“没有一支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企业就不会有竞争力,国家也不会有竞争力。”公司党委副书记余春勇说,中色东方用打造学习型企业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为职工建设了图书馆、科技楼;在职工中间开展了职工读书班、英语讲座、工商管理讲座、离岗培训、各工种技术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每年参加这些活动的职工人数都达1万人次以上。
吴瑞荣、何季麟、王静波、张创奇,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担任“班长”的四任企业领导,目睹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崛起历程有着共同的感受:我们在不断攻克世界新技术高地的同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那就是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把个人的荣辱与企业的兴衰结合在一起,将自己的生命与企业的命运紧紧地凝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