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航卫,1968年没读完初一便上山下乡去盘锦务农。1974参加工作,1978年调入本厂学车工,由一名普通的车工学徒,成长为车工技师。由车工技师晋升为高级技师,并被沈冶机械公司第一批命名为“首席”工人。伴随着大型卧式车床“重八米”,在平凡的岗位上,年复一年的度过了三十八个春秋,为企业的兴旺发展,默默地耕耘着……
工作中,一些工友和同事常常问他:“陈师傅,这么多年,您的工作效率和一级品率为啥始终在公司车工里名列前茅?你干活有啥诀窍?”。他回答说:“从学车工那天起,看到师傅干出的漂亮活,打心眼里佩服。那样在人群里一站,咱就不‘矮’。那就是干一行就应爱一行,爱一行就要钻一行,钻一行才能精一行” 。于是他动脑筋虚心学习,用心去钻研。再加老师傅传、帮、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工匠”!两年以后,看到自己干出铮明瓦亮的工件,心里确实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就这样,他迈出了车工生涯的第一步。正因为他干活认真负责,不藏“奸”,领导和工友们把他当作骨干。自然一些难干的活,精度高的活就会放心的安排他去干。这就给了他施展能力的平台。他认为,作为企业员工要想当好一名优秀的工人,必须首先敬业,在岗位上专精实干,脚踏实地的在自已的岗位上,“不用扬鞭自奋蹄”,别人自然会给你鼓掌,为你竖立大拇指!这就是他认为当一名好工人的第一个决窍: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去做,有志者事竟成!
要说他干活还有什么决窍的话,那就是干活必须要专精。什么叫专精?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追求完美,用他自己的体会来说就是干一件活儿宁可身受累也不能让脸发烧!也就是说,要干出高质量的精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必须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沈冶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八个字:“责任、创新、专精、共赢”。他认为当工人就应该干出好活,那是责任。但能够干出好活必须要靠专精!一次在加工一件长轴时,因为用户要求的特急,装配时间迫在眉睫,年轻的段长为了能赶上装配进度找到他,让他把吃刀量加大一些。他琢磨了一下,觉得这样干不行!虽然加大了吃刀量,效率可能高了一些,但这是一根长轴,而且直径较细,加大了吃刀量,会引起工件的热变形,影响产品质量。于是他说服段长,只能按图纸按工艺去干,但是他拍胸脯向段长保证加班完成,不耽误装配!于是“地球转一圈,他干两个班”。虽然他熬红了眼睛,身体非常疲惫,但是看到干出了高质量的一级品,心里却是非常高兴的。大家知道,在机械加工企业,机床的操作者,必须坚持“四按”的要求,“四按”中有两条就是“按图纸,按工艺”。所以,他经常和工友们讲,图纸和工艺就是我们干活的“法”,只有按图纸和要求去干,不能含糊,这样才能干出好的产品。有了这样一个干活的原则,还要有“我干的产品我负责,我干的产品全合格”的责任感。他说作为车工的“大老师”,产品质量出问题,那是丢手艺人的脸面,让人指后脊梁的事儿,不能干!从2009年开始,他那年完成工时7137H,效率达到363.2%、一级品率为29.9%,2010年工时达到8337H,效率398.7%、一级品率为36.3%,2011年完成工时9259H,效率424.9%、一级品率为39.3%,年年产品合格率为100%。这些数字虽然普通,却是一名普通车工操作者在“责任”和“专精”上的体现,也正是他继续要不断超越的前行目标。
他所操作的重八米卧车,加工的产品以轴类居多,他琢磨加工轴类产品的一般规律,刻苦专研车工技术,再从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关键和难题,他总有迎难而上的激情和不“拿下”它,誓不罢休的执着。他认为,每一次攻坚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挑战就有新收获。有一年在加工电厂叶轮轴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因为叶轮轴上需要加工镶嵌叶片沟槽仅有8mm宽、48mm深,公差不能超过0.02mm。在加工沟槽时发现,切口在车刀“靠”的时候会发生弹性弯曲,这样就直接影响加工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采取了很多办法,结果都不理想。经过仔细琢磨发现,原来磨车刀的时候,传统办法都是把车刀尖端留一个很小的圆角,就是这个圆角在“靠”的时候引起了弹性变形。于是他改为留尖的方法磨刀,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还有一次,在加工一个深度在2700mm,直径仅有70mm深孔长轴时,刀杆长达2800mm,而且直径仅有50mm。在进刀时,刀一碰到轴面,就开始颤动,无法进行加工。当时,厂里许多技术人员在现场,支了很多“招”都无法解决刀杆抖动问题,一时工作“卡了壳”。他也认真地琢磨着,当吃午饭时,他不经意的发现了工具箱旁边的地上有一条破棉裤,于是灵机一动,立刻放下饭碗,用破棉裤裹住了刀杆,一试车,刀杆果然停止了颤抖,顺利完成了加工任务。还有一次,在加工出口美国AC公司产品中,产品光洁度要求达到“花8”,他在最后精加工时,采取事先小量走刀,在刀具和加工对象的温度都到达稳定的时候再进行最后加工,再经过“珩磨”,使产品像镜面一样,达到图纸要求。“老外”来现场检验时举起大拇指对他说:你加工的产品是世界很多工厂加工得最好的。还与他在现场合影留念。他觉得,工人把活干的精了,不仅给企业争光,也给我们的国家“提气”!
最使他难忘的是,攻克解决大型曲轴车削的“刀颤”问题。当时,沈冶机械公司自行开发设计的隔膜泵的核心部件曲轴,为三拐曲轴,偏心大,进刀深达一尺多。毛坯件自重达到十几吨,加工难度非常大,需用专业的设备。外委去干,不仅价格高,而且不能保证用户急需。当时的车间主任找到他,问他能不能找到在自己车间设备加工的方法。于是他开始细心摸索,不断改进三拐曲轴工装(如顶盘、刀杆、配重装置),在加工中测出曲轴加工所需的配重量,为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设计出合适的配重制具,满足加工需要。同时精心制作强度高,耐冲击的刀具,解决由于进刀深而使刀具颤抖现象,成功的加工出公司第一件大型曲轴。此外,他加工的隔膜泵中的隔膜腔体、电厂用汽轮机的叶轮盘、出口美国的圆锥破碎机主轴、以及鄂式破碎机主偏心轮等等都填补了公司车床加工史上的“空白”,受到公司领导和工友的赞誉。工友们亲切地开始称他为“车工大师”。
在他近40余年的工作历程中,除了敬业、专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传承工人阶级光荣传统的同时,还要毫不保留的传承技艺。车间领导让他在车间全体员工参加的晨会上讲述自己提高产品质量的经验和操作方法,他都积极参与。他认为自己是受党教育多年的老职工,工作经验,技术知识,操作技能不能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已的经验技术倾囊相授,不能留下任何遗憾。现在他的几个徒弟都已经成为大型车床独当一面的操作者。
“从不问身后的足迹是否闪光,只因为心中那份明亮,我们追赶太阳……”。陈航卫仍然伴着“重八米”,在“中色重装”基地的建设中,为中国有色新的辉煌,奉献新的力量!